徐則臣,1978年生于江蘇東海,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,現為《人民文學》副主編。著有《耶路撒冷》《王城如?!贰杜懿酱┻^中關村》《青云谷童話》等。曾獲莊重文文學獎、華語文學傳媒大獎·年度小說家獎、馮牧文學獎,被《南方人物周刊》評為“2015年度中國青年領*袖”?!度绻笱┓忾T》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,同名短篇小說集獲“2016中國好書”獎。長篇小說《耶路撒冷》被香港《亞洲周刊》評為“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說”,獲第五屆老舍文學獎、第六屆香港“紅樓夢獎”決審團獎。長篇小說《王城如?!繁幌愀邸秮喼拗芸吩u為“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說”、被臺灣《鏡周刊》評為“2017年度華文十大好書”。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德、英、日、韓、意、蒙、荷、俄、阿、西等十余種語言。
公元1901年,歲次辛丑。這一年,時局動蕩,整個中國大地風雨飄搖。為了尋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失蹤的弟弟馬福德,意大利旅行冒險家保羅·迪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義來到了中國。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輩馬可·波羅,并對中國及運河有著特殊的情感,故自名“小波羅”。本書的主人公之一謝平遙作為翻譯陪同小波羅走訪,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來、船老大夏氏師徒、義和拳民孫氏兄弟等中國社會的各種底層人士一路相隨。他們從杭州、無錫出發,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。這一路,既是他們的學術考察之旅,也是他們對于知識分子身份和命運的反思之旅,同時,更是他們的尋根之旅。當他們抵達大運河的北端——通州時,小波羅因意外離世。同時,清政府下令停止漕運,運河的實質性衰落由此開始……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,中國各界重新展開了對于運河功能與價值的文化討論。當謝平遙的后人謝望和與當年先輩們的后代陰差陽錯重新相聚時,各個運河人之間原來孤立的故事片段,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敘事長卷。這一年,大運河申遺成功。